当前位置: 首页» 综合新闻» 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中国农科院发布2017-2020年重大科研进展

  文章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办公室   作者:郑钊光    发布时间:2020-06-10

 

       6月10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在京召开2017-2020年重大科研进展发布会,总结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三年来的阶段性成效,面向社会发布了“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2020年十大科研进展”。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出席会议并讲话。会议由院党组书记张合成主持。

 

 

  会上,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吴孔明发布了“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2020十大科研进展”。这些进展涵盖农业生物技术、重大动植物品种选育和推广应用、农业重大疫病防控、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等多个学科领域,具有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产业支撑作用和影响力非常突出。其中,“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的进展3项,“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进展4项,“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的进展3项,集中体现了三年来中国农科院作为农业科研国家队的使命与担当。

 

  会议指出,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专致贺信,明确提出“三个面向”和“两个一流”要求,为做好新时代农业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三年来,在总书记贺信精神鼓舞下,我院共获科技奖励成果266项,22项成果荣获国家奖励,17项基础前沿研究取得重要理论突破,以第一单位在《细胞》《自然》《科学》等发表国际高影响力论文51篇,新培养6位两院院士和一大批学科带头人,有力支撑了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脱贫增收。

 

  会议强调,这些进展和成效的取得,是我院贯彻落实贺信精神行动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集中体现,也是我院围绕“三个面向”要求,贯彻落实创新成果和产业贡献,自觉强化重大科研成果产出导向的集中展现。会议要求,全院要准确把握贺信精神实质,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持续增强贯彻贺信精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自觉强化重大科研进展导向,围绕“三个面向”战略导向,重点培养产出一批重要科学发现、核心技术和重大产品。要根据需求紧迫性研究基础和相对优势继续开展顶层设计和任务谋划,积极稳妥启动重大任务攻关,逐步形成统一聚焦的院级重大科研任务体系。下一步,中国农科院将切实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科研模式创新,以创新工程联合攻关重大科研任务为抓手,加强联合攻关任务部署、协调和督导,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产业发展技术瓶颈,加强技术产业研究与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尽快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的技术,努力抢占制高点,为确保我国粮食和主要农副产品的供给,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等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关键科技支撑。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科教司、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同志,在家院领导,院机关有关部门、院属相关研究所负责同志、科研团队代表,以及中央新闻媒体记者参加会议。

  

  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2020年十大科研进展

 

  1.发现水稻“自私基因”,挑战孟德尔遗传定律。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首次克隆了阻碍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自私基因;阐明了自私基因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和促进物种进化中的作用机制。这些发现对创制广亲和的水稻种质资源并有效利用优良种质资源进行优质高产育种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2.首次成功克隆杂交稻种子。水稻研究所水稻染色体工程及基因组编辑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首次将无融合生殖这一复杂特性引入杂交水稻中,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实现杂交稻克隆种子“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开辟了克隆种子固定杂种优势研究以及作物育种发展的新方向。

 

  3.解决二倍体马铃薯自交不亲和与自交衰退难题。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经济作物全基因组设计育种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解决了马铃薯自交不亲和难题,解析了自交衰退的遗传基础,成功选育出第一个二倍体马铃薯概念性品种“优薯1号”,为降低马铃薯生产成本、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了力量。

 

  4.家禽疫苗免疫成功阻断人感染H7N9疫情。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流感基础与防控研究创新团队率先发现H7N9高致病性突变株,研发出高效H5/H7二价禽流感灭活疫苗并在全国范围用于禽流感免疫防控。有效阻断了H7N9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为养禽业每年挽回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

 

  5.非洲猪瘟疫苗环境释放和临床试验进展顺利。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重要人兽共患病与烈性外来病研究创新团队成功分离出非洲猪瘟病毒株,顺利完成疫苗实验室创制和中间试制阶段工作,启动了疫苗环境释放和临床试验,进展顺利。

 

  6.草地贪夜蛾监测与防控技术有效遏制害虫大面积重发。植物保护研究所围绕草地贪夜蛾监测与防控技术,取得多项国内首创,成功研发种群测报技术,明确虫害生物学规律,成功选出应急防控药剂与天敌昆虫,并形成防控技术方案。

 

  7.首次创建覆盖我国全域高精度数字土壤。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土壤耕作与种植制度创新团队融合应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设计与土壤学方法,在国际上首创土壤大数据方法,成功构建中国高精度数字土壤。该成果成功应用于实施耕地保护与地力提升、面源污染防治、基本农田建设等国家工程,取得了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

 

  8.高产高油优质多抗油菜品种平均亩产油量翻一番。油料作物研究所油菜遗传育种创新团队选育的国审油菜新品种“中油杂19”成功打造多种绿色高效生产模式,在长江流域累计示范推广2000万亩,区试含油量高达50%,大面积示范物理压榨平均亩产油量比对照增幅达100.6%,大力推动了我国油菜功能型、效益型、生态型与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为促进我国油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9.选育无角牦牛品种填补牦牛舍饲化国际空白。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成功解析牦牛角的发生发育分子调控机制,自主选育的“阿什旦牦牛”成功获得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对我国牦牛良种制种、供种体系建设和牦牛饲养方式转变具有重要引领作用,为科技助力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牦牛增产、牧民增收、产业增效提供了新品种、新技术。

 

  10.自主培育肉鸭新品种打破国外垄断实现我国肉鸭品种国产化。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水禽育种与营养科技创新团队采用4品系杂交配套育种技术,成功培育出高瘦肉率、高饲料转化效率肉鸭新品种“中畜草原白羽肉鸭”。2017年,中畜草原白羽肉鸭新品种的商品代肉鸭出栏量达到6亿只,约占全国市场的23%,实现了肉鸭品种的国产化。

上一篇:“兽医学科”首次开展线上学术交流 下一篇:非洲猪瘟防控与猪场复养相关技术要点(第二版)
扫一扫 关注我
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