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进展» 研究进展

研究进展

哈兽研发现猪伪狂犬病病毒遗传变异的新特征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蔡雪辉研究员领衔的动物病原监测与流行病学团队,在猪伪狂犬病病毒(PRV)分子遗传变异特征上取得新发现。这一发现更加明晰了对PRV基因组分子特征、遗传背景的认识。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著名病毒学专业期刊《Virology》上发表。
    猪伪狂犬病是由PRV引起的一种重要传染病,可导致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哺乳仔猪出现神经症状、麻痹、衰竭死亡。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我国猪群采用疫苗免疫接种,该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2011年以来,在许多免疫过猪伪狂犬病Bartha疫苗的猪场中,该病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使养猪业蒙受了巨大损失。
    哈兽研动物病原监测与流行病学团队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对PRV的早期毒株、当前流行毒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经系统遗传进化分析与比较基因组研究,首次提出了PRV存在两个主要基因型并且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欧美国家毒株主要为基因I型,亚洲国家毒株主要为基因II型。我国PRV毒株以基因II型为主,而Bartha疫苗为基因I型,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Bartha疫苗免疫猪场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原因。进一步研究发现,我国早期毒株双城株的基因组骨架为基因II型,其UL区的部分片段来自于基因I型。PRV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组内部的微卫星序列紧密相关。
    安同庆副研究员介绍说,PR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在基因水平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不仅促进了对PRV基因组特征的认识,也为该病的流行病学研究、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叶超)
 
上一篇:哈兽研发现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可诱导靶细胞自噬 下一篇:哈兽研首次阐明伪狂犬病病毒DNA聚合酶入核转运的分子机制
扫一扫 关注我
网站首页 联系我们
TOP